标准吧

wap.biaozhun8.com

DL T 5185 2004 水电水利工程地质 测 绘 规 程条文说明

 

DL/T 5185-2004

水电水利工程地质

测  绘  规  程条文说明

1  范    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电水利工程地质测绘的内容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大型水电水利工程的地质测绘。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9凡是不注日期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50287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3  总    则

3.0.1  工程地质测绘是水电水利工程地质勘察的基础工作。其任务是调查与水电水利工程建设有关的各种地质现象,分析其性质和规律,为评价工程建筑物区工程地质条件提供基本资料,并为钻探、洞探、井探、坑槽探、物探、试验和专门性的勘察工作提供依据。

3.0.2水电水利工程地质测绘应按准备工作、野外测绘、资料整理和成果验收的程序进行口3.0.3水电水利工程地质测绘,除应遵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4  准备工作

4.0.1  工程地质测绘前,应根据需要搜集下列资料:

    1  规划、设计资料;

    2地形资料、卫片、航片、陆摄照片;

    3区域地质、地质勘察、地震地质及工程建设情况等资料;

    4水文气象资料;

    5交通、行政区划资料,以及当地风俗习惯等a

 4.0.2对所搜集的资料,应及时进行分类编录和综合分析,研究其可利用程度和存在问题,编制有关图表和说明。对遥感图像,应进行地质解译。

4.0.3小比例尺工程地质测绘,可不进行踏勘;中、大比例尺工程地质测绘,除利用已有资料外,还应结合建筑物布置方案,进行现场踏勘,以了解测区地质情况和问题,合理布置观测路线,正确选择实测地质剖面位置,拟定野外工作方法。踏勘路线应选在代表该地区地层、地质构造,以及有疑问的地段。

4.0.4各种比例尺的工程地质测绘,都应符合GB50287的规定,并根据勘察任务书和工程地质勘察大纲的要求,结合搜集的资料和踏勘的情况,编制工程地质测绘工作计划口

4.0.5工程地质测绘工作计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任务要求、设计阶段与意图;

    2地质概况、可能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3工作方法、工作量;

    4计划进度及完成日期;

    5人员组织、工作装备、安全措施、质量保证措施;

    6工作条件及经费预算;

    7提交的成果等。

5  野  外测  绘

5.1  一般规定

5.1,1  工程地质测绘应先测制地层柱状图,确定岩层的填图单位后,再进行全面测绘工作。测制地层柱状图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地层柱状图的比例尺宜大于地质测绘比例尺的5~10倍,岩性简单地区可适当缩小;对工程具有重要意义的软弱夹层和地质现象,应扩大比例尺或用符号表示。

    2实测地层剖面应选择在露头好、岩层出露齐全、构造简单、化石丰富的地段。

    3  当露头不连续或地层连续性受到构造破坏,需要在测绘区以外或不同地段测量地层剖面时,各剖面的连接应有足够证据口必要时,应布置勘探点。

    4测制地层柱状图时,应选择好“标志层”和划分好填图单位。对各类岩土层除进行一般描述外,还应着重描述工程地质特性。宜系统采集岩石、化石标本,并作鉴定。

    5在地质构造复杂或岩相变化显著地区,应测制各代表性地段的地层剖面,编制地层对比表和综合地层柱状图口

5.1.2  不同比例尺的工程地质测绘划分的填图单位应符合下列规定:

    1工程地质测绘填图单位,应划分为界、系、统、阶、带或地方性的地层单位群、组、段、层。其要求应符合表5.1.2的规定。

    2大、中比例尺的工程地质测绘,可在研究沉积韵律或岩相变化的基础上,结合岩性的差异或岩组、层组的组合特点以及岩石的工程地质特性划分填图单位。

    3对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具有重要意义的岩层或岩组,应单

独划分出来。

  4第四系的分层,应按地层年代、成因类型及岩性等划分。

大比例尺测绘中,还应根据工程需要和地貌条件,结合物质的物理力学性质、水理性质以及盐碱度等特征进行详细分层。

表5.1.2工程地质测绘填图单位划分

 

    分层单位

    比例尺

 

 

    必须的

 

    争取的

1 :  L00,000~I :50,000

    统(或群)

    阶(或组)

I :25,000~I :10,000

    阶(或组)

    带(或段)

    1:5,000

    带或层(或按岩性、工程地质岩组划分)

1:2,000~1 : 1,000

    岩性,或工程地质岩组

 

5.1.3

     l小比例尺,包括:小于1:100,000、1:100,000、1:50,0000

    2中比例尺,包括:1:25,000、I:10,000。

    3大比例尺,包括:1:5,000、1:2,000、1:1,000和大于l:1000

5.1.4各勘察阶段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应符合表5.1.4规定。

5.1.5工程地质测绘的基本方法可分为地质点法和遥感影像解译法。

5.1.6地质点法的应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小比例尺测绘,采用横穿越法。当地层相变较大,构造复杂,或需要查清一些重要地质问题时,应进行界线追索。

    2  中比例尺测绘,采用横穿越与界线追索相结合的方法。

    3大比例尺测绘,采用全面查勘法。

5.1.7  中、小比例尺测绘,宜利用航片、卫片资料进行地质解译。在地形陡峻,露头良好地区的大比例尺测绘中,可采用陆摄照片进行地质调绘。解译成果应进行野外实地验证和核实。

 

    勘察阶段

  测绘地区

 

 

    规划

 

    预可

    可研

 

    招标

 

 

    区域

 

 

t:500.000~1:100,000

 

1:200.000~1:25,000

专门性构造地质测绘;

1:100,000—1:25,OOO

 

 

 

严重渗漏地段1:10,000~l:2,000

 

 

城镇1:2,000~1:1,000

1:10,000~1:50,000

浸没

 

 

农业区1:10,000~1:5,000

    水库区

可溶岩地区t

1 : 50,000~1 : 10,000

 

城镇1:2,000~1:1,000

 1:50,000~1:25,000

 

坍岸

 

 

农业区1:10,000~1:5,000

不稳定岸坡1:5000~1:1,000

 

土石坝1:5,000—1:1,000

 

混疑土坝1:2OOO—1:10000

峡谷区

厂房1:2,000~1:1000

 

    建筑韵区

 1:10,000~1:5,000

 

1 : 5,000~1 : 2,000

 

 

溢洪道1:2,000~1:1,000

 l:1,000~1:200

 

丘陵平原区l

 1:25.000~1:10.000

 

引水建筑物1:2,000~1:1,000

通航建筑物1:2,000~l:1,000

  长引水线路区

 l:50.000~1:10,000

1: 25,000~1 : 10,000

1:25,000~1 ;5,000

 

5.1.8工程地质测绘使用的地形图,应是符合精度要求的同等或大于地质测绘比例尺的地形图。当地质测绘采用的地形图比例尺与地质测绘比例尺不一致时,应在地质图上注明实际的地质测绘比例尺。

5.1.9  工程地质测绘的详细程度,应与选用的比例尺相适应。相当于测绘比例尺图上宽度大于2mm的地质现象应予测绘。对于评价工程地质或水文地质条件有重要意义的地质现象,即便在图上宽度不足2mm,也应扩大比例尺表示,并注明其实际数据口。

5.1.10地质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地质点应布置在地质界线和地质现象上,在岩性、岩相存在渐变现象,或岩性单一、地质构造简单地区,也应有适量地质点控制。

    2地质点的间距,要保证地质界线在图上的精度。地质点的间距宜为相应比例尺图上2cm~3cm,

    3在露头条件差的地区进行大比例尺工程地质测绘,应布置勘探点,以控制主要的地质现象。

5.1.11地质点的定位应符合下列要求:

    1小比例尺和比例尺为1:25,000的工程地质测绘,地质点的定位可用目测和罗盘仪交汇。对可能影响评价库区和建筑物地区的工程地质或水文地质条件的重要地质点,应采用测量仪器

定位。

    2  比例尺为1:10,000的工程地质测绘,控制主要地质界线和地质现象的地质点,应采用测量仪器定位。

    3  大比例尺工程地质测绘的地质点应采用测量仪器定位。

 5.1.12地质图应按地质制图的原则实地勾绘,如实反映客观情况口各种地质界线的允许偏差,为相应比例尺图上的±2mm。分组作业的接图部位的地质界线应协调一致口

5.1.13地质剖面图的测制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为分析研究测区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以及水库区、长引水线路区的一般地质剖面可在地质图上切制,其主要地质现象应实地校核。

    2建筑物区和为研究专门性问题的主要工程地质剖面图应实测。

    3剖面图与平面图的内容应协调一致。

5.1.14野外记录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凡图上表示的地质现象,都应有记录可查。

    2地质点的描述应在现场进行,并注意点间描述,其内容要全面又要重点突出,重要的地质现象应素描或照相充实文字记录。

    3地质点应统一编号。地质点记录应有专用卡片,并用绘图铅笔书写,文字要清晰。

5.1.15工程地质测绘过程中,应采集具有代表性的岩土样进行鉴定或试验,以便详细分层或分类;应用地质简易测试方法,了解岩土体的工程地质特性;根据不同的需要和目的,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水质分析,了解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采集化石标本进行鉴定。

5.1.16外业工作期间,应及时整理和分析资料,进行阶段性工作小结,其主要内容为清绘地质底图,整理野外记录、标本、样品,编制各类分析图表等。

    5.2地貌调查

5.2.1  地貌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地貌形态特征和成因类型。

    2地貌与地层岩性、构造、第四纪地质等的内在联系。

    3河谷地貌发育史。

    4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运动、赋存与地貌条件的关系a

5.2.2利用已有地形、地貌资料,分析基本地貌单元的形态特征,及其成因类型。确定工程建筑物区所属地貌类型或地貌单元,   并注意研究微地貌的特点。

5.2.3河谷地貌类型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河谷断面形态,并进行分类口可分为对称谷、不对称谷、阶梯形谷,或“V竹形谷、“U”形谷口

    2河谷与地质构造关系,并进行分类。可分为:纵向谷、

横向谷、斜向谷或背斜谷、向斜谷、单斜谷、断裂谷等。

    3河谷切割程度,并进行分类。可分为:隘谷、嶂谷、峡谷、宽谷。

5.2.4河谷纵剖面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  谷底和河床纵向坡度及形状变化情况。

    2有无急流险滩、瀑布、跌水、深槽深潭等突变现象a

    3结合水流条件、岩性、构造及物理地质作用等,分析河谷纵坡突变的成因。

5.2.5河谷横剖面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河谷横剖面的形态,峡谷与宽谷交替情况。

    2谷坡的形状(凸坡、凹坡、直坡、阶梯坡等),坡度和

高度,向分水岭过渡的特征,两岸山体的厚度、完整程度和差异性。

    3谷坡的地质结构,植被情况及切割程度,滑坡、崩塌、

泥石流等的存在及其分布。

    4谷底和河床宽度,河漫滩的分布及其特征。

    5  古河床、古冲沟、牛轭湖、天然堤、决口口门等的分布和埋藏情况。

5.2.6河流阶地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  阶地级数及分布高程。

    2各级阶地形态特征(阶面的相对高度、长、宽、坡向、

  坡度,阶面起伏情况及切割程度等),注意阶地纵、横剖面是否有异常现象。

    3阶地的地质结构(组成物质、岩性、厚度等)、类型(侵

蚀的、基座的、堆积的等)与组合情况(上迭、内迭、埋藏等),结合河床覆盖层的结构、厚度及区域剥夷面发育情况,分析其成因、形成年代及河谷地貌发育史。

    4河流阶地与各类台地的区别。

    5阶地的水文地质条件。

5.2.7  调查水文网的分布与发育特征,分析其与岩性、地质构造的关系,注意干流和支流的交汇形态,河流袭夺、变迁,以及古河床、冰川埋藏谷等的分布情况。

5.2,8河间(河湾)地段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地形特征,包括相对高度、宽度、对称性、切割程度及纵、横剖面上的变形特征。

    2剥蚀面或夷平面的分级,高程,各级形态,变形或破

坏情况,成因及年代,有无古河床、古冲沟、古风化壳、古冰川、喀斯特等现象口必要时,应进行喀斯特区地貌发育史的研究。

    3地质结构,包括组成物质及其分布、性质、厚度、渗透特性和构造条件。

    4河间地段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分布、埋藏、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等。

5.2.9冲沟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分布、密度、规模及形态特征(纵、横剖面及平面上的特征)。

    2岩性、构造、岩石风化、卸荷及沟壁稳定情况、沟口堆积物特征、分布、厚度、发展及其组合情况(上迭、内迭、串珠排列等)。

    3沟内水量、水质、固体径流来源和产生坍塌、滑坡、泥石流的可能性,并分析其对工程建筑物的影响。

5.3地层岩性调查

5.3.1  地层岩性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地层年代。

    2地层的分布、变化规律。

    3地层的层序与接触关系。

    4各类岩层的岩性、岩相、层厚及变化特征。

    5岩石和岩体的工程地质特性。

5.3.2各类岩石的描述宜包括:地层年代、岩石名称、颜色、

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坚硬程度、成因类型、岩层厚度与岩相变化、岩组或层组特征、岩层的特征标志、产状和接触关系等。层状岩层单层厚度的分级应符合表5.3.2的规定。

5.3.3沉积岩应研究沉积环境、沉积韵律、层理特征、层面构造、化石以及岩层或层组特征。沉积岩的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碎屑岩类:碎屑矿物成分、颗粒大小、形状、分选情况、胶结类型、胶结程度和胶结物成分、层理特征(如平行层理、斜层理、波状层理和交错层理等)、层面构造(如波痕、泥裂等)和结核等。

  2黏土岩类:矿物成分、结构、层面构造、胶结情况、泥

化、崩解、膨胀和失水干裂特征等。

    3化学和生物岩类:矿物成分、结晶情况、特殊的结构和构造(如鲕状、竹叶状、瘤状及虎斑构造等)、层面特征、缝合线及喀斯特现象等。

    4建筑物区,应着重调查软弱岩层或夹层的数量、厚度、

层位、性状、分布情况及接触关系等。含煤地层,调查其层位及采空范围。

5.3.4岩浆岩应研究其成因类型、产状、规模、次序、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岩浆岩的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侵入岩:深成或浅成,所处的构造部位,与围岩的穿插情况,接触带特征及流线、流层、析离体、捕虏体和蚀变带等情况。

    2喷出岩:岩性、岩相,分异变化情况,原生或次生构造(如气孔状、杏仁状、流纹状或枕状构造等),原生节理,捕虏体,韵律与旋回层序,喷发或溢流形式,喷溢次数,间歇情况,喷溢环境(海底喷发或陆地喷发)。

    3建筑物区,应着重研究侵入岩的岩相,侵入体的边缘接触面(带)产状,岩墙、岩脉及其围岩的风化破碎情况,蚀变带,软弱矿物富集带:喷出岩的喷发间断情况(蚀变带、风化壳、黏土层、松散的砂砾石层等),层间接触关系,以及熔渣、气洞和凝灰岩的泥化、软化、崩解等情况。

5.3.5变质岩应研究其成因分类(正变质或副变质)、变质类型(区域变质、动力变质、接触变质、混合岩化等)、变质程度和划分变质带,岩石的矿物成分(区分原岩矿物与变质矿物)、结构(变晶结构、变余结构、碎裂结构、交代结构等)、构造(变余构造和变质构造)、矿物的共生组合和交代关系等。变质岩的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  片麻岩类:片麻理构造,软硬矿物的含量及其风化特性,岩石的均一性和变化规律,岩体结构特点。

    2片岩类:片理、原岩层理的产状及其发育程度,软、硬矿物或片状矿物的富集情况。

      3千枚岩、板岩类:原岩层理及产状、千枚状、片状或板

状构造及其劈开情况。

    4块状变质岩类:岩石完整性及裂隙性,块状构造与片麻理构造的关系,大理岩的溶蚀情况等。

    5混合类型:混合岩化程度,混合岩的类型(如眼球状、

角砾状、网状、条带状、肠状和雾迷状混合岩、混合花岗岩等),残留体的岩性和构造等。必要时进行混合岩带的划分。

    6建筑物区,应着重研究其软弱变质岩带或软弱变质岩夹层(如富云片麻岩、云母片岩、绿泥石片岩、石墨片岩、滑石片岩、泥质板岩、千枚岩等),以及岩脉的特性。注意千枚岩、片岩、板岩的软化、泥化和失水干裂现象。

5.3.6第四纪地层应研究成因类型,形成年代,土层名称,组成物质和性质,结构特征,厚度,均一性和递变情况,各层的分布及所处地貌单元。

 建筑物区,应着重研究软土、分散性土、膨胀土、湿陷性黄土、粉细砂和架空的松散堆积层的性质、厚度、分布及其埋藏情况等。

5.4地质构造调查

5.4.1  地质构造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褶皱、断裂的分布、产状、形态、规模、性质、组合形式、交切关系及其所属构造单元或构造体系a

    2结合地层的研究,分析构造形迹的形成年代、相互关系和发展过程。

    3各类构造的发育程度,分布规律,结构面的形态特征和构造岩的性质。

    4第四纪以来断层的活动迹象、特点,初步判定断层的活动性,分析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

5.4.2褶皱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  褶皱类型,形态,两翼倾角,褶皱轴的位置、走向变化和倾伏(或仰起)方向、倾角。

    2组成褶皱的岩层年代、岩性、相交和两翼岩层厚度的变化,以及褶皱内部小构造特征。

    3褶皱的规模和组成形式。

    4褶皱的形成时期。

    5建筑物区,还应调查褶皱轴部岩层的破碎和两翼层间错动情况,以及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特性。

5.4.3断层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断层的位置、产状、规模和性质。

    2断层在空间的分布特点和组合形式。

    3  断层破碎带、影响带的宽度及其变化,充填和胶结情况。

    4断层破碎带的岩石破碎程度和物质结构情况,并进行构造岩分类或分带。宜分为:断层泥、糜棱岩、角砾岩、片状岩和碎块岩。

    5断层两侧岩层层位,旁侧构造特征和断层面痕迹,判定两盘的相对错移方向和活动次数,并测定其断距。

    6断层切割的地层或岩脉,以及断裂间的相互关系和性质的转化情况,分析断层的形成时期和发展过程。

    7建筑物区,应着重调查区域性断层、活断层、顺河向大断层、缓倾角断层和断层交汇带的情况,并着重研究断层破碎带及影响带的宽度和构造岩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特性,以及断层产状、规模和性质在不同地段的变化情况;对缓倾角断层主要研究其延伸长度、断层面的起伏情况和构造岩的泥化程度;断层第四纪以来的活动情况。

5.4,4小比例尺工程地质测绘中,可结合区域构造调查,了解主要节理裂隙、劈理、片理的产状、性质和组数口

   5.4.5中、大比例尺工程地质测绘,应结合工程建筑物的位置,选择有代表性地段和适当的范围,进行节理裂隙的详细调查,为研究岩体工程地质特性、坝基岩体稳定性、边坡稳定性、围岩工程地质分类等问题提供资料。节理裂隙的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  节理裂隙的产状、延伸长度、宽度、充填物性质、节理裂隙间距和在不同岩性、不同构造部位中的变化情况及其发育程度。节理裂隙发育分级和张开度分级,分别按表5.4.5-1和表5.4.5-2的规定确定。

    2节理裂隙面的形态特征,包括壁面粗糙、起伏、风化、

蚀变等。可划分为明显台阶状、起伏粗糙、起伏光滑、平直粗糙和平直光滑5类。

    3主要节理裂隙组数和各组节理裂隙相互切割关系,以及节理裂隙密集带的分布情况。

    4缓倾角节理裂隙的分布位置、产状、连续性、宽度、节理裂隙面的形态特征和充填物性质,以及与其他节理裂隙、断层的组合形式。

表5.4.5-1单组节理裂蔽发育分级

 

    发育程度分级描述

    间距j

    m

    极不发育

    j>2.00

    不发育

2.00 ≥j≥0.60

    较发育

O.60≥j>O.20

    发育

    O.20≥j>0.06

    很发育

    j≤0.06

 

表5.4,5-2节理裂隙张开度分级

张开度分级描述

张开度z

mm

闭合

z<0.5

 

表5.4.5-2(续)

 

    张开度分级描述

    张开度z

mm

    微张

    0.5≤z<5.0

    张开

    5.0≤z<50.O

I    宽张

    Z≥50.0

 

5.4.6劈理、片理调查内容应包括:所处的构造部位、成因、

产状、性质、规模、发育程度和与其他结构面的组合关系,以及劈理、片理带的分布位置。

5.4,7结合地区的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物的关系,应调查下列内容:

    1在倒转构造地区是否存在缓倾角迭瓦式断层和飞来蜂等现象及其情况。

    2褶皱发育或软硬岩石互层地区的层间错动带及破碎带的情况,特别是层间错动面的形态和构造岩的泥化程度,以及小褶皱和岩层塑流现象。

    3脆性岩层中,应调查局部地段出现断层变窄或“尖灭再现”的现象。

    4塑性岩层中,应调查并区别岩体蠕变与构造形成的褶曲现象。

    5研究与岩体工程地质分类或岩体稳定性有关的参数和条件,主要构造线、结构面组合形式与建筑物轴线及岸坡的相互关系,并初步分析其对工程建筑物的影响。

5,4.8调查第四纪以来断层的活动情况,注意研究活断层的延伸方向、规模、性质和活动特点,以及地震活动情况,必要时应取样鉴定其最新活动时期。

5.5,9根据区域构造背景、断层的活动性,结合地震活动,深部构造资料,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初步分析区域构造稳定性及对工程建筑物的影响。

5.5水文地质调查

5.5.1  水文地质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地下水的类型、埋藏条件和运动规律。

    2相对隔水层j透水层、含水层的分布,透水层的透水性,含水层的富水性,各含水层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和与地表水的补排关系。

    3水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及动态变化。

    4分析水文地质条件和作用对岩土体性质及工程建筑物的影响。

    5水文地质条件的改变对环境的影响。

 5.5.2泉水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位置、地貌部位、高程、出流方向。

    2  出露处的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

    3类型(孔隙水、裂隙水、喀斯特水)和性质(上升泉、

下降泉或永久性的、间歇性的等)。

    4流量及其随季节变化情况。

    5水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泉水沉积物情况。

    6温泉(或熟泉)的水温变化,上升泉的承压情况,分析其成因及对工程的影响。

5.5.3水井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位置、地貌部位、井深和井口高程。

    2井壁和井底的岩性和地质结构。

    3水位埋深、水位变幅及季节变化情况,根据水位降低和恢复情况估算其涌水量。

    4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5.5.4地表水体应调查其位置、分布范围、变化情况和所在层位,河、湖及溪沟等的流量、水位、水质。

5.5.5综合泉、井和地表水的调查资料,初步分析其物理性质、化学类型,以及补排关系和变化规律等。

5.5.6应研究含水层、透水层和相对隔水层的数目、层位、岩性、埋藏条件和分布情况。应着重了解相对隔水层厚度的变化,是否有尖灭或被断层错开等现象。分析透水层的透水性和相对隔水层的阻水可靠性,以及对水库、坝址、引水建筑物的渗漏和基坑、地下洞室涌水等的影响。

5.5.7结合地质结构、地貌、水文地质调查,初步分析地下水分水岭位置及高程。

5.5.8建筑物区,应研究因水文地质条件的改变,引起软弱岩层或软弱结构面性状的恶化,及其对工程建筑物的影响。

5.5.9对水库周边或干渠两侧应调查土壤盐渍化和沼泽化等现象。土壤的结构、成分、地下水的埋藏深度、含盐量和毛管水上升带高度及其随季节的变化情况,盐渍化与地下水位变化的关系和土壤随季节变化而产生上盐、脱盐等现象。并注意地下水位对果树和农作物的影响。

5.6喀斯特调查

5.6.1  喀斯特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可溶岩的分布、岩性、厚度、产状、结构、化学成分。

    2喀斯特地貌特征、类型。

    3各种喀斯特形态的分布位置、高程、规模。

    4喀斯特类型、组成形式、发育程度和发育规律。

    5喀斯特水文地质条件。

    6分析喀斯特对工程地段的渗漏条件和稳定性的影响。

5.6.2调查喀斯特洼地、漏斗、落水洞的分布位置、形状、规模、层位、岩性、构造条件及地貌部位,落水洞地表水发育情况与下潜流量及其季节变化,各种形态的数量、密度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分析其与喀斯特地下通道的关系。

5.6.3喀斯特洞穴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I  洞穴的位置、洞口、洞底的高程、所在层位、岩性和构造情况。

    2洞穴形态,纵、横剖面的特征,延伸和变化情况。

    3洞内地下水状况,沉积物和堆积物的性质,以及洞体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4不同形态的洞穴数量、密度,成层情况及空间分布规律。了解洞穴的垂直、水平方向的连通情况。

    5对溶蚀裂隙应调查其空间分布、规模、特征、延伸方向、充填情况,以及与洞穴等的发育关系。

    6判定喀斯特洞穴的形成时期。

5.6.4  调查各种喀斯特泉的出露位置、高程、层位、岩性、构造条件及出水口的变迁情况。通过水温、流量测定,水质分析及连通试验或访问,了解其动态(特别是反复泉、多潮泉、涌泉等)和水力联系等,分析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对地下河还应测定其流量和流速。必要时,应对其发育方向、途径及水源区等进行专门调查。

5.6.5在水库区,当可溶岩分布至邻谷或下游时,应把调查范围扩大至相应地区,除对各种喀斯特现象和喀斯特泉进行调查外,对可疑的渗漏河段,还应结合水文测流,了解其渗漏情况。

5.6.6应研究分析喀斯特发育与下列诸因素的关系;

    1  与岩性和岩组的关系。可溶岩的矿物组成、化学成分、结构、构造等对喀斯特发育的影响,应特别注意相对隔水层的岩性、厚度,分布情况和隔水的可靠性。

    2与地质构造的关系。岩层产状、褶皱、断层和节理裂隙的产状、性质、分布密度,不同的构造部位对喀斯特形态和发育方向的控制,以及不同构造单元与喀斯特类型的关系。还应注意后期构造对古喀斯特的影响。

    3与地形地貌的关系。不同地形地貌条件和覆盖条件对喀斯特发育的影响。

  4与地文期和新构造运动形式的关系。喀斯特形态特征或

洞穴的成层性与阶地和剥蚀面的对比。

    5与水文网的关系。喀斯特发育的深度与地下水动力条件和排泄基准面的关系,基准面的改变与地下水分水岭位置迁移的关系,降雨量、气温,以及水的侵蚀性对喀斯特发育的影响。

5.6.7根据喀斯特地貌形态、可溶岩的分布、喀斯特与地质构造及新构造运动的关系等调查资料,阐述喀斯特的发展历史和发育规律,分析喀斯特对工程建筑物的影响。

5.7物理地质现象调查

5.7.1  物理地质现象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各类物理地质现象(滑坡、崩塌、蠕动变形、泥石流、

岩体风化、冻土等)的分布位置、形态特征、规律、类型和发育程度。

  2根据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和气候

等因素,分析各种物理地质现象产生的原因、规律和发展趋势。

  3  分析各种物理地质现象对工程建筑物可能产生的影响。

5.7.2滑坡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滑坡所处地貌部位、滑坡体的分布位置、高程、范围、

体积和形态特征。

    2滑坡体所在层位、岩性、构造部位、滑坡体的物质组成、原岩结构的破坏情况。

    3滑坡体的滑动面(带)位置、形态、滑动带物质组成、

厚度、颗粒级配、矿物成分、含水状态等。

    4滑坡体的边界条件及稳定性。

    5滑坡地区地震和水文气候条件,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状况,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

  6滑坡成因类型、形成时期及演化历史。

  7滑坡后缘山体的稳定性。

  8应重点调查建筑物区和近坝库岸的滑坡体,分析其稳定

性、发展趋势及对工程的危害性。

5.7.3崩塌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崩塌体的位置、分布高程、范围和体积。

    2崩塌体的物质成分、结构和块径大小。

    3崩塌区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貌和水文气象条件。

    4崩塌类型、成因和形成时期。

    5应着重调查建筑物区的崩塌现象,分析崩塌区岩体和崩

塌体的稳定性、发展趋势及对工程的影响。

5.7.4蠕动变形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蠕变体的位置、范围、高程、体积和形态特征。

    2蠕变体所在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岩体结构。

    3蠕变的类型(倾倒型蠕变、扭曲型蠕变、松动型蠕变、

塑流型蠕变等)和成因。

    4应着重调查建筑物区的蠕动变形现象,对蠕变岩体进行分带,分析蠕变岩体的稳定性、发展趋势及对工程的影响。

5.7.5泥石流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泥石流的位置、规模、物质组成和状态,以及泥石流发生次数。

    2泥石流流域的地质、地貌结构、形态特征和植被状况。

泥石流发生区、通过区和堆积区的范围、规模,发生区可能启动物质的性质。

    3泥石流类型、泥石流流体性质、形成条件和形成时期。

    4应着重调查建筑物区的泥石流,分析其发展趋势和重新活动可能性及其对工程的影响。

5.7.6岩体风化卸荷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风化层的分布,形态特征(带状、囊状、夹层状、球状等)。

    2风化岩体颜色、结构构造变化、破坏程度、风化裂隙发育情况、充填物及其性质,以及风化蚀变的次生矿物等,并进行岩体风化程度分带,分带应符合GB52087的规定。

    3对易风化岩石,应注意研究风化状态及特征,必要时,

应提出专门性试验要求。

    4应着重调查建筑物区的岩体风化情况,分析岩体风化与岩性、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地形地貌和气候等因素的关系,及其对工程建筑物的影响。

    5应调查对工程建筑物有影响的卸荷岩体或卸荷裂隙的分布位置、产状、规模、发育深度和充填物性质。

5.7.7调查工程建筑物区错落体、潜在不稳定岩体、塌陷区、

采空区等的位置、规模等,分析其对工程建筑物的影响。

5.7.8冻土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冻土的类型(多年冻土或季节冻土)。

    2冻土层埋深和冻融层深度。

    3  多年冻土的分布、成分和厚度,冻土的低温结构和温度动态。

    4冻土的物理力学特性及其融解时的变化。

    5冻土的冻胀和热融滑塌、沉陷情况。

    6冻土区的水文地质情况及不良地质现象。

    7初步分析冻土对建筑物区的影响。

6  资料整理及成果验收

6.0.1  工程地质测绘外业结束后,应立即进行资料的整理工作。

资料整理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各作业小组应对野外测绘的地质资料和勘探、试验等成果,进行综合整理、分析。包括整理野外地质记录和原始资料:修正和补充航片、卫片、陆摄等遥感技术资料;编绘各种综合分析图表,如镶嵌图、汇总表、分析图、素描图,以及整理标本、

照片和摄像资料等。

    2编制图件,包括综合地层柱状图、各种地质图、地质或工程地质剖面图,以及视需要编制的专门图件。

    3编写工程地质测绘说明书或工程地质测绘报告。其内容包括:任务要求,工作完成情况,野外测绘成果的初步分析,存在问题及地质勘察工作意见。

6.0.2在资料整理过程中,对疑难的地质问题,或有争议的重大地质问题,应进行野外复查和现场讨论,以求合理解决。

6.0.3经过整理和检查的资料,应准确、可靠,并按有关制度规定,逐级审签、验收后提供使用。

6.0.4成果验收工作应根据勘察任务书或工程地质勘察大纲、工程地质测绘工作计划和本规程的基本要求进行。

6.0.5成果验收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地质测绘所采用地形图的精度。

    2地质点布置的合理性。

    3野外描述内容的真实性和全面性。

    4图件内容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5文字报告的文字、结构和分析结论。

3  总    则

3.0.1  本条说明了工程地质测绘的任务。工程地质测绘是水电水利工程地质勘察的最基本方法,通过工程地质测绘,可以查明工程建筑物区的基本地质情况,发现工程地质问题,为布置和指导钻探、洞探、井洞、物探、岩土试验提供依据。工程地质测绘成果是评价工程建筑物区工程地质条件的基本资料。做好工程地质测绘有利于提高工程地质勘察质量,加快勘察进度。

3.0.2  本条为水电水利工程地质测绘应遵守的一般原则和基本程序。

 

4准备工作

4.0.3在踏勘的要求中,补充了小比例尺地质测绘一般可不进行踏勘的内容。因为现今大部分地区已有区域地质和遥感等资料,可以了解测区的地质情况和问题。

5野  外测  绘

    本章对原规程的标题“野外工作”改为“野外测绘”,这样更符合本规程的要求和内容,并对章以下各节作了调整。取消了罗马数字的编排形式,将“一般规定’’列为第一节:将“工程地质测绘的调查内容”分别顺次列节。原规程第五节物理地质现象的内容中包括了岩溶的研究。考虑到岩溶研究内容列入某一节中都不合适。故在本规程送审稿的审查会中决定将“岩溶调查”单独列为一节,并将“岩溶”名词改为“喀斯特”。

5.1  一般规定

    本节在结构上作了调整,将原规程第三章第二节中“不同比例尺的工程地质测填图单位的划分’’列入本节的第5.1.2条,并对本节内部的条文也作了适当编排,使结构更为合理,层次更为

清楚。

5.1.5~5.1.7各种比例尺工程地质测绘的基本方法,经修改后

归纳为两类,即地质点法和遥感影像解译法。将后者单独列为一类,其目的为了充分应用遥感技术,在有条件的地区,应尽量予以利用,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强调了对解译成果必须进行实地验证和核定,以保证质量。

5.1.10增加了“在露头条件差的地区进行大比例尺地质测绘,应布置勘探点,以控制主要的地质现象”,其目的为了保证地质测绘的精度要求。但在勘探点布置的数量上曾有不同意见,有的认为应有原则要求,有的认为可规定一般间距,控制在4cm~6cm(图上距离)等。考虑到在地质测绘过程中要布置较多的勘探点,存在不少困难,尤其在森林区或耕作区,受很多条件限制,难于实施。故间距不宜作具体规定。

5.1.14原规程规定“地质点的记录,必须有专门记录本或卡或

卡片……”,本规程取消了记录本而改为专用卡片,以便于查找和归档。并规定地质记录用绘图铅笔书写,避免野外作业遭雨水浸染或因退色等影响保存。

5.2地貌调查

5.2,1  增加了“建筑物区的地貌类型和初步分析地面或山坡的稳定性”,主要是强调在野外地貌研究工作中,应密切结合水工建筑物的布置情况,及时分析地面或山坡的稳定性,初步了解地貌因素或条件对工程建筑物布置的影响。

5.2.2  增加了“应确定工程建筑物区所属地貌类型或地貌单元”,强调在了解全区地貌特征基础上,还应确定建筑区所属的地貌类型或地貌单元,同时注意微地貌的特征和变化,以利评价和选择建筑物场地。

5.2.3这是新增加的内容,要求按河谷形态,河谷与地质构造的关系及河谷切割程度等方面,区分河谷地貌类型,掌握河谷形态及成因特征,利于评价工程布置区段的地貌地质条件。

5.3地层岩性调查

5.3.2增加了“层状岩层单层厚度分级表”,目的是从工程地质观点出发,统一水电水利系统对岩层厚度划分的标准口目前国内岩层厚度划分,尚无统一标准,不同系统、不同行业或同一系统同一行业均不统一。国外也未统一,但国际岩石力学学会推荐的划分标准,被一些国家所采用,国内也有应用。主要几例有;

表1  地矿系统较通用的划分

 

    术语

 

    厚度

 

  ㎝

    块状层

    巨厚层

    >200

    200~100

表一(续)

术语

厚度

  ㎝

厚层

中层

薄层

微层或页状层

显微层

100~50

50~20

20~5

5~0.5

<0.1

 

表2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手册》的划分

术语

厚度

  ㎝

巨厚层

厚层

中层

薄层

极薄层

>200

200~50

50~10

10~1

<1

 

 

表3谷德振著《岩体工程地质力学基础》的划分

术语

厚度

  ㎝

块状

极厚层

厚层

中层

薄层

极薄层

>150

150~100

100~50

50~30

30~10

<10

裹4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公布的岩体的层厚和不连续面间距分级

    厚度

    Cm

 

 

    术语

 

    不连续面间距

 

    tin

 

    术语

 

 >200

200~60

60~20

 20~6

  <6

    巨厚层

    厚层

    中厚层

    薄层

    极薄层

 >200

2~60

60~20

20~6

<6

    很宽的

    宽的

    中等的

    窄的

    极窄的

 

层厚可反映层状岩层的原生构造特点和岩体形态的基本特

  DL,T 5185—2004

  征,对岩体的完整性和物理力学性质均有影响。厚度分级间隔较大,则在野外进行定量描述时易符合层厚的分级标准,反之则较困难。故从岩体工程地质观点出发,推荐采用国际岩石力学学会的分级标准。

  5.4地质构造调查

  5.4.1  增加了“各类构造的发育程度、分布规律、结构面的形态特征”,因为它是构造调查的基本内容。为了与《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的内容和用词统一,  本条将原规程“挽近期构造”改为“第四纪以来断层的活动迹象”。  但挽近期构造的含意不仅是断层的活动问题,而且包含褶皱、升  降差异运动、岩浆活动、火山地震活动等,它是研究地质构造不  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为了既与GB50287统一,又不遗漏此内容,  可在本规程第5.4.9条的区域构造背景中予以研究。

    本条中还增加了“分析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因为现代构

造应力场特征对评价构造稳定性和地下建筑物方案布置等都具有实际意义。

5.4.2增加了“建筑物区、还应调查褶皱轴部岩层的破碎和两

翼层间错动情况,以及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特性”,的研究内容。

5.4.3删去原规程“不同力学性质结构面特征图表”。因为研究

地质构造和鉴定结构面性质有不同的观点和方法,故不强调或倾

向某种方法。但此表对野外研究结构面力学性质仍具有实用价

值,并非否定。

5.4.5修改了原规程的“节理发育分级”和“节理宽度分级”,

并增加了“节理裂隙面状态分类”。单组节理裂隙发育分级是根

据生产实践的应用情况,采用国际岩石力学学会推荐的分级标

准。节理裂隙张开度分级和节理裂隙状态分类均与GB50287附

5中结构面状态基本相符,为了结合野外实际情况,本规程在表

5.4.5-2中将张开度分为四级,增加了“宽张级”,节理裂隙面形态增加了“明显台阶类”。

5.4.8将原规程搿挽近期构造射改为“第四纪以来断层的活动

性”,其理由同第5.4.1条说明。

5.5水文地质调查

5.5.8增加了“建筑物区,应研究因水文地质条件的改变,引

起软弱岩层或软弱结构面性状的恶化,及其对工程建筑物地基、

边坡岩土体稳定性的影响”内容。

5.6喀斯特调查

5.6.2增加“对溶蚀裂隙应调查其空间分布、规模、特征、延

伸方向、充填情况Y水的作用,以及与洞穴等的发育关系”,内容。

5.7物理地质现象调查

5.7.4  “蠕动变形调查”是这次修订时增加的内容,并单独列

为一条。

5.7.5  调整了原有条文的内容。补充了泥石流的状态调查和类

型划分内容;删去在测绘中一般难以调查的有关确定泥石流的流

动速度和洪水规模的要求;为了与GB50287的用词统一,将“形

成区”改为“发生区”。

5.7.8增加“冻土调查研究内容”,并单独列为一条。

2023

下载说明:
1.请先分享,再下载
2.直接单击下载地址,不要使用"目标另存为"
3.压缩文件请先解压
4.PDF文件,请用PDF专用软件打开查看
5.如果资料不能下载,请联系本站

相关标准

  • DL-T-5186-2004-水力发电厂机电设计规范
  • DL/T51812003水电水利工程锚喷支护施工规范
  • DL/T51842004水电水利工程通信设计内容和深度规定
  • DL/T51862004水力发电厂机电设计规范
  • DL/T51802003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安全标准
  • DL T 5187.2 2004 火力发电厂运煤设计 技术规程 2
  • DL T 5187.2 2004 火力发电厂运煤设计 技术规程 1
  • DL T 5185 2004 水电水利工程地质 测 绘 规 程条文说明
  • DL T 5182 2004 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 就地设备安装、管路及 电缆设计技术规定 条文说明 2
  • DL T 5182 2004 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 就地设备安装、管路及 电缆设计技术规定 条文说明 1
  • 最新标准

  • 英国标准bs1199
  • 声屏障图纸
  • 钢筋进场验收记录表
  • GBT 20801.1-2006 压力管道规范 工业管道 第1部分:总则
  • GBT 20801.5-2006 压力管道规范 工业管道 第5部分:检验与试验
  • GBT 5458-2012 液氮生物容器
  • HG20613-2009钢制管法兰用紧固件(PN系列) (1)
  • 2SC2351
  • GB-T 9286-1998 色漆和清漆 漆膜的划格试验-1
  • 灭火系统规范-GB 50084
  • 热门标准

  • GB50210-2001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 GB/T1804-2000 一般公差线性尺寸的未注公差
  • 砖砌化粪池国标图集
  • GB/T2828.1-2012
  • GB2760-2011 食品安全国标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 GB/T12706-2008 标准解读
  • HG/T20615-2009钢制管法兰 Class系列
  • GB 4706.1-2005 家用和类似部分的安全 第一部分:通用要求.pdf
  • 标准螺纹螺距对照表
  • JGJ 18-2012 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
  • DL T 5185 2004 水电水利工程地质 测 绘 规 程条文说明
  • 本站所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用于学习参考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